※反詐騙提醒※ 本公司不會主動詢問會員資料及儲值服務等通知,請撥打165防詐騙專線查證。

 

如果你去過彰化沿岸的漁村或小鎮,走在市場裡總是能聞到一股有點腥的海味,而在王功芳苑一帶,這些味道的來源十之八九是牡蠣,也就是台語所稱的「蚵仔」。


把新鮮蚵仔和韭菜等內餡用粉漿裹起來下鍋油炸的「蚵炱」(俗寫蚵嗲)是王功芳苑的在地名產,嗜吃海鮮的人應該都久仰大名。當然牡蠣也可以做成蚵仔煎、蚵仔湯、蚵仔炸,應有盡有,甚至可以放到剉冰裡面當主料(這是我們覺得最難以接受的組合)

台灣人愛吃牡蠣,在地年近三萬公噸的產量還不夠,得從東南亞進口才能滿足吃的需求。那大家想過這些牡蠣殼都到哪去了嗎?
 
▲ 廢棄牡蠣殼的百分百再利用

根據統計,台灣一年會造成約17萬公噸的廢棄牡蠣殼,散佈在沿海漁村周圍的潮間帶、海堤、街坊巷弄內,造成頭痛的環境問題(還有視覺與嗅覺的困擾⋯⋯)

還好,牡蠣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,加工製成粉末之後,可以添加到雞鴨飼料補充鈣質,或是作為土壤改良劑去平衡農地的酸鹼值,也可以稀釋到魚塭水池裡幫助殺菌。對以農漁業維生的沿海鄉村來說,牡蠣從「肉」到「殼」皆有利用價值,一丁點都沒有浪費。

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,牡蠣殼粉抑菌的效果更受重視,開始有業者將這天然成分添加到產品裡,讓衣服、襪子、拖鞋,甚至砧版、文具等民生日常用品都具有抗菌的效果。

這種「取之土地、用於土地」的天然資源,在工業化的現代社會已相當稀少了,所以透過這次影音的採集,我們和 KEEN 都希望可以提醒大家,一直都有人在努力讓環境更好,而光是知道這些人的存在,就足以鼓勵我們堅持做對的事情。

▲ KEEN Taiwan X TaiTai LIVE WILD

以環境永續為己任的KEEN,近年持續致力消除產品和供應鏈的有害化學物品,目前已有高達98%的比例皆不含永久化學品;此外,KEEN也逐年增加環保回收材質的運用比例,將PET回收塑料再製成部分鞋款的鞋面和編繩等。

而身為平凡老百姓的我們,個人的力量雖然微小,但如果能「有意識地」在日常做出選擇,選擇環保、環境友善的產品,讓消費變得有一點意義,其實就是在崗位上貢獻心力了。
 
牡蠣殼回收/一日蚵農


家裡住鹿港,離海很近,小學下課後常常騎單車到海邊看海、抓螃蟹,路上會經過魚塭、稻田和大排水溝,還有幾棟傾頹的工寮與磚屋,人煙稀少,偏僻又荒蕪,寂寥的風景了無生氣,卻是我鄉愁與回憶的所在。

長大後從台北回鄉找了新工作,有一陣子因為通勤,每天都會經過西濱台61線,我常在下班後跑到高架道路下的堤防看海,在相同位置拍一張夕陽的照片後才回家。海有潮汐,落日位置和光線也會隨著季節改變,但從小到大不變的是,那座海堤總是被人倒了一地的垃圾和牡蠣殼。

我一直無法理解,為什麼不好好把牡蠣殼處理好,要這樣任意棄置在路邊?我常想著有一天要拿大垃圾袋去清理,把每天看海的私人秘境收拾乾淨。但⋯⋯我一直沒有這麼做。

時間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,直到今年和 KEEN Taiwan 攜手,記錄了王功芳苑一帶牡蠣殼的回收過程,我才總算把當時的遺憾和疑惑放下。原來啊,一直都人有在努力,把看似無用的牡蠣殼變成有價值的綠能再製品,變成肥料、飼料,或用於農地和魚塭的添加物,從海洋回歸於土地,也回饋了在漁村和農村生活的人們。

這樣的循環理念和 KEEN 不謀而合,所以我們選擇了牡蠣殼這個題材,讓 KEEN Taiwan 關心在地文化與環境永續的精神,可以透過我們的影像紀錄傳遞出去,提醒大家為環境做有意識的行動。


這就是我幾年前在西濱海堤拍的照片,幾乎都在同一個位置和角度拍攝,捕捉每一天黃昏落日的風景。
 
腳下的牡蠣殼被蚵農大量棄置在潮間帶,幾乎可以填海造地了。
 

雖然牡蠣殼看起來很像廢棄物,但純天然的牡蠣殼幾乎可以100%再利用,只要經過妥善的回收再製,就能變成肥料、飼料、建料,或是抗菌添加物。(照片是牡蠣殼粉的半成品)

 
這是下海採蚵作業的「鐵牛車」,有專屬的使用執照與編號,是蚵農的必備工具。
 
西濱牡蠣大多以竹子搭乘「蚵棚」(或稱站棚),用垂直吊掛的方式養殖,不需要餵飼料,潮汐自然會帶來浮游生物讓牡蠣食用。
 
許多漁民也身兼農民的身份,退潮的時候採蚵,漲潮的時候巡田水,生活其實非常忙碌(空拍 Dennis Kao Photography
 

▲ 一日蚵農
 
為了完整體驗蚵農一日的生活,我們天還未亮就起床出發到王功海岸。依照潮汐的變化,在清晨乾潮前後幾小時內,一輛輛改裝過的「鐵牛車」,用彷彿機關槍掃射的引擎運轉聲,劃破濱海的寧靜,也揭開蚵農一天的序幕。

讓我們跟著出海的李大哥說,以前養蚵的利潤很好,他剛入行的時候被朋友慫恿,花了四萬塊收了一塊養殖田,沒有任何經驗,邊做邊學,本來不看好這門事業,但當年收成卻足足賺了四十萬,那可是近三十年前的新台幣啊。

但近來鮮蚵的進口量越來越多,加上環境的變化,蚵仔產量減少,品質也不穩定,蚵仔瘦肥得看老天爺的臉色,因此蚵農多半還有其他工作來維持生計。以李大哥為例,他還有種花生、地瓜和水稻,沒下海的時候就忙著農活,日子過得很忙碌,每天都有事情要做。那天我們利用空檔到他花生田裡看看,也跟著他下去幫忙拔草,體驗了討海人的一日生活。

結束農活,回程站在鐵牛車後座,看陣陣海風吹起綠色稻浪,黃頭鷺和白鷺鷥成群飛過,喚醒了我身為海線囝仔的生活記憶⋯⋯

天還未亮,我們就到王功的海堤報到,等待滿潮的海水退去才能下海。


下海的地方就在海巡監管站旁邊。這邊有好幾隻流浪狗靠著海巡和漁民提供的食物過活。

潮水退去後,狗兒們紛紛跑到淺灘上休息。也可以發現,用粗尼龍繩串起來的廢棄物「蚵串」,遍佈在沿海的礁石上。

鐵牛車出動了!

一輛輛鐵牛陸續下海,在地上留下一道道胎痕。


鐵牛車開到蚵棚之後,蚵農會帶一塊保麗龍當作運送牡蠣的浮筏涉水走進去。

撿好的牡蠣會擺到保麗龍運送筏上,浮力很足夠,人坐上去休息也沒問題。

 

超怕牡蠣味道的我們,泡在蚵田周圍的海水後,鞋子竟然沾滿濃濃的牡蠣味,回家刷了好一陣子才刷掉。

 
李大哥從垂吊的蚵棚上採收夠大顆的牡蠣。

揀選後淘洗一下就可以回鐵牛車,結束當天的採收。

 
並駕齊驅的鐵牛車(怎麼有一種瘋狂麥斯的既視感)
 

李大哥和他害羞的太太。

 
發現有些蚵農會為鐵牛車彩繪,頗有趣味。這個圖案是風車與藍天白雲。
 
這是美人魚和夕陽。

這是⋯⋯呆呆。
 

採蚵體驗完成,暫時收工 YA!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